一、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设置应有效支撑毕业要求,一个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的课程(环节)不宜过多,一般以3~5门为宜;一门课程(环节)支撑的指标点不宜过多,一般以2~5个为宜。学校工学类专业、师范类专业和其他类专业课程体系构成及比例要求见下表。
(1)工学类专业
课程类别 |
比例要求 |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类课程 |
≥15% |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
≥15% |
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类课程 |
≥30% |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 |
≥20% |
第二课堂课程 |
修读至少6学分,不占比例 |
(2)师范类专业
课程类别 |
比例要求 |
人文社会科学与科学素养类课程 |
≥10% |
学科专业课程 |
≥50% |
教师教育课程 |
≥14 学分 |
教师教育实践 |
≥18 周 |
第二课堂课程 |
修读至少6学分,不占比例 |
(3)其他专业
课程类别 |
比例要求 |
通识教育课程 |
课程学分、学时及比例结构符合所在专业类《国标》要求 |
学科基础课程 |
专业课程 |
实践教学环节 |
第二课堂课程 |
修读至少6学分,不占比例 |
注: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32 学分,学科专业课程占总学分比例≥35%;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64学分,支撑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20%。
二、教学计划执行情况
我校教师队伍中,有省突贡专家2人、省教学名师5人、省优秀教师3人、市突贡专家11人,省优势学科人才团队1个,省青创团队3个,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具有行业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职业资格证书、与行业企业合作项目的教师478人,37名教师被中煤集团、东宏管业、东方学校等机构聘为服务地方专家。校企联合组建教学团队15个。主讲教师队伍以名师为引领,以教学团 队为教学主力军,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
我校制定了《济宁学院关于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暂行规定》,各教学单位在安排教学任务时,按要求为教授、副教授安排授课任务。各专业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广大教师,积极承担本科教学任务。2020-2021学年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中有教授76人、副教授185人,占全校教授、副教授总人数的73.5%。2020-2021学年,全校共开设本科课程1873门,其中教授、副教授讲授的课程940门,占本科生课程总门次的50.2%。
济宁学院 2020-2021 学年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统计表
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
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
教授总数 |
为本科生上课教授数 |
占教授总数比例 (%) |
副教授总数 |
为本科生上课副教授数 |
占副教授总数比例(%) |
79 |
76 |
96.20 |
276 |
185 |
67 |
济宁学院 2020-2021 学年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情况统计表
开出本科生各类课程数 |
教授主讲本科课程情况 |
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情况 |
教授主讲课程情况 |
占开出本科课程 比例(%) |
副教授主讲课程情况 |
占开出本科课程比例 (%) |
门数 |
1873 |
262 |
13.99 |
678 |
36.2 |
门次 |
4107 |
340 |
8.28 |
956 |
23.3 |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情况
学校出台《关于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内容、评估验收方案、重点任务等。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重在提高质量、培育特色,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个根本,坚持以改革促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地方性、应用型本科学校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建设的内容是围绕具有一套能体现高等教育规律要求的教学大纲,具有一套适用的符合大纲要求的教材、参考资料、实验实训指导书、以及能反映本课程学术发展动态的文献等,具有一套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具有一套严格规范的考核办法,具有一系列满足课程所必需的实验实训条件,具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具有一套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等“八个一”的标准进行,并制定了具体的要求。课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是根据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工作方案,围绕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与效果、实践教学条件与质量建设等内容展开。重点任务是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根据相关产业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要求,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加强优质精品课程(群)建设、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推进教材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优化课程体系,科学建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集中性实践课程三大模块组成。通识教育课程中专门开设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相关课程,并要求学生毕业前修读不少于10学分;专业课程模块,分成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三部分,着重加大专业拓展课程的选课比例,开拓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途径。专门设置了集中性实践课程,规定学生修读的学分要求,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课程套餐。研制了专业培养要求与课程支撑矩阵表,明确了每一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定位。并据此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修读指导建议,进一步规范教学。
课程数量与结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创新创业、军事训练、见习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占总教学学分的25%,理工类不低于30%。
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学校制定了《济宁学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建设课程实施方案》,遴选50门左右重点建设课程,每门课程资助10-25万。积极培育一流课 程,2021年完成省级一流课程申报,其中43门课程被批准为省级一流课程。目前,学校已建有省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校级精品课程124门。2018年学校投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专项经费50万元,建设了生物化学、魅力微积分、微生物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管理学、家具设计等8门在线开放课程,在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线。2020年学校投入30余万元重点支持6门课程的在线建设工作。2021年学校投入600余万元进行在线课程和教学平台建设。引进了智慧树、尔雅通识教育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开展了课程评估,完成本科课程达标检查、优质课程、精品课程评选工作。
严格控制各教学班级课堂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本科课堂教学效果。学校逐步推行全校统一排课,除少数通识教育课程课堂人数超过120人外,积极推进专业课程不超过60人的小班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