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济宁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六维革新打通课程育人最后一公里

作者: 时间:2025-06-30 点击数:

济宁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六维革新 打通课程育人最后一公里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重要载体,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济宁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直面以往课程教学因缺乏前沿性、高阶性和个性化,而不能适应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的现实问题,构建了“标准引领,双堂联动,技术赋能”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该模式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引领,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互通和以大数据、AI、在线评测(OJ)等数智化技术赋能为手段,重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六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新生态,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标准引领  革新理念  重塑目标

学院通过启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引入到课程建设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邀请专家到校作关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辅导报告,组织教师外出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培训,引导教师深刻理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内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思政育人、能力导向”的教学理念。

紧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不断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各门专业课程对照毕业要求,重塑“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在知识传授方面根据新时代产业的需求和技术革新发展确定教学内容,并基于学生学习认知曲线,重构“基础—核心—应用”三层递进的知识体系;在能力培养方面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等高阶认知目标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在价值塑造方面,融入批判性思维、科学探究精神、工匠精神等要素,同时考虑数智化技术赋能教育带来的安全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

双堂联动  优化内容  丰富资源

学院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参加行业师资培训,在提高课程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适配度的同时,打破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壁垒,通过第二课堂的学科竞赛架起课程教学与企业需求对接的桥梁,构建课程与学科竞赛的支撑关系,如将“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等程序设计类课程与“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人才专业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相融合,对接算法工程师岗位。在课程教学内容和资源建设方面,将竞赛考点融入到课程中,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将竞赛的真题作为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将竞赛的环境和模式一比一复刻到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手段。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开阔学生视野,增加课程的“两性一度”,为学生高阶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技术赋能  个性化学  精准化评

学院凭借对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先天优势,率先探索数智技术赋能教学,引入雨课堂、智慧树、超星、头歌、PTA等数字化教学平台,构建了“师—生—机”三元协同的BOPPPS混合式教学模式,搭建了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等全过程多环节的多元化教学场景,实现学习方式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范式转变,学习评价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通过“全流程数据采集—动态画像生成—精准干预反馈”三层学情监测体系对学情进行实时监测、反馈与分析,教师可根据学情反馈关注个体差异,基于数字画像因材施教;学生可根据学情反馈动态调整学习策略,对标目标持续改进,开展自适应学习。

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实施以来,在支撑专业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方面取得良好成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校级特色专业;建成1门省级继续教育共享优质课、3门校级重点课程、3门校级智慧课程和8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出版教材8本,其中省一流本科教材1本;获批省级本科教改重点项目2项;获得省级创新教学比赛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竞赛获奖7项,各类优秀教学案例5项,发表教改论文7篇;指导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获国家奖项50项、省级奖项600余项,立项各级各类大创项目300余项,学生获批软件著作权、专利等1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分布在北京、上海、青岛等大城市的IT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和考研复试中对毕业生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曹曼曼   刘军   王琦   杜永生)

Copyright (c)  济宁学院 版权所有      许可证:鲁ICP备1201441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新区杏坛路1号  |  邮编:273155  |  电话:05373196001